《秦皇岛日报》“非遗·人间”栏目近日报道了昌黎地秧歌的历史、现状、保护和发展,展现了昌黎地秧歌?;と〉玫某晒?,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启示和经验。
诞生于元代的昌黎地秧歌,穿越时空,从古代走到现代,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,至今仍生机勃勃、活力四射。2006年5月,昌黎地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23年10月,昌黎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“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?;は冉ノ弧背坪拧U馐嵌圆璧匮砀璞;さ目隙ê桶?。
昌黎地秧歌能得到?;?,在于遵循了“非遗”?;さ墓媛?,即活态?;??!胺且拧钡谋;び胛镏饰幕挪煌凶叶源俗髁诵蜗蟮谋扔鳎骸胺且拧笔恰盎钣恪?,保护的要求是“不死、养活、养好”;物质文化遗产是“鱼干”,?;さ囊笫恰胺栏⒉焕谩??!胺且拧敝砸钐;ぃ谟谄浔旧砭褪腔钐幕?,它活在人们的生活中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昌黎地秧歌就活在昌黎人的生活中,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昌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昌黎地秧歌在?;ぶ芯妥龅搅恕安凰?、养活、养好”,实现了活态?;?。上千年的漫长岁月,昌黎地秧歌没有消失,没有中断。今天,昌黎人仍然爱扭秧歌、爱看秧歌,正如民间流传的“上至九十九,下至刚会走,都会扭一扭”。昌黎县地秧歌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,且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如果到昌黎县城乡走一走、看一看,地秧歌活态?;さ耐季熬突嵴瓜衷谀愕拿媲?。每逢春节,昌黎县城乡的男女老少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,扭起欢乐的地秧歌,场上演员扭得精彩,场下观众看得过瘾,共享春节快乐。每到双休日下午,在昌黎县东山公园,都有秧歌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秧歌演出,吸引不少居民还有乡下的农民前来观看。在一些小区,到了晚上,也有地秧歌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,喇叭一响、堂鼓一打,地秧歌爱好者就纷纷上场扭起来,喜欢地秧歌的小区居民也前来观看,享受秧歌艺术之美。
以上这些图景,证明昌黎地秧歌确实还“活”着,而且“活”得很精神、很健康。地秧歌不但在本县“活”得好,在县外也“活”得神采飞扬?!疤ㄈ缑仔?,也学牡丹开”,昌黎地秧歌这朵乡土小花,也能在大雅之堂精彩绽放。《炫舞奤风》秧歌上了中央电视台七套《过年了——农民新春联欢会》。地秧歌还有幸走上央视的“我要上春晚”节目并晋级决赛,虽然最终遗憾落选,但全国观众欣赏到了昌黎地秧歌的艺术魅力。昌黎地秧歌又受著名导演张艺谋邀请来到澳门,登上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《澳门2049》驻场秀的大舞台……昌黎地秧歌虽然“花如米小”,但也像牡丹那样“花开时节动京城”。
昌黎人喜欢扭秧歌,?;ご芯陀辛巳褐诨『投Γ偌由系澄闹厥雍椭С?、历代传承人的坚守和传帮带,昌黎地秧歌能活态保护传承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(秦皇岛日报 张汝明)